产品展示

首页 > 产品展示

中国动力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开云棋牌官网    发布时间:2024-01-21 06:01:25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公司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一年。2022年,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体落实党中央各项要求,统筹公司各项科研生产工作。报告期内,受高温限电等坏因影响,公司部分子公司停产时间比较久、生产效率会降低。公司围绕既定战略,上下齐心协力,加紧组织相关子公司恢复生产,积极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完成柴油机动力业务重组,整体业务平稳发展。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82.98亿元(新增重组进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的中船动力集团)、同比增长10.47%,新签合同492.83亿元、同比增长9.12%,完成工业总产值378.90亿元、同比增长10.06%,截至2022年底手持合同441.00亿元。

  公司作为军工上市公司,从始至终坚持以军为本,把兴装强军、优质高效完成军工任务作为首责,以研制世界一流动力装备为己任,持续强化舰船装备动力自主研制和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综合保障服务能力。报告期内,一是公司克服任务集中、工期压缩等重重困难,组织骨干员工坚守在一线,高质量完成海军多型动力装备以及传动系统的生产任务。二是公司作为海军动力装备研制单位,组建工作专班保障重点研制项目年度目标全面实现。三是公司军工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加强,有力保障了海军重大任务的顺利开展。2022年防务产业实现新签合同68.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完成工业总产值58.80亿元、同比增长13.99%。

  2022年全球新造船市场机遇与挑战并行。受前期爆发式订单导致的高基数影响,我国造船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32.1%。但从订单结构及趋势来看,一是随着2023年下半年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实施,以及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扩大至海运业,全球造船市场将向绿色船舶加速变革,尤其以甲醇、双燃料等燃料为代表的绿色动力(601330)需求不断升高,为相关船舶配套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二是前期爆发式的高价船舶订单逐步传导至动力装备领域,随着未来原材料等成本压力的趋缓,船海配套产业运行有望稳中向好。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中国船舶集团柴油机整合工作,取得了中船动力集团的控制权,提升了公司低速、中速柴油机业务规模,减少了内部竞争,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国内中大型船舶主机业务领域的龙头地位。2022年在我国新接造船订单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公司船海产业实现新签合同187.34亿元、同比增长19.98%,完成工业总产值133.66亿元、同比增长30.17%。

  报告期内公司产出、承接的双燃料主机占低速柴油机相关业务的比例均接近15%。面对全球新船市场持续回落、新造船价格见顶以及部分设备采购成本持续上涨等不利影响,公司瞄准IMO减排要求,已将SCR覆盖公司低速全系列发动机产品,并完成SCR催化剂国产化替代工作,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同时公司发布的世界首制7S35MEGI主机、CMD-WinGD7X62DF-2.1iCER主机等双燃料主机,提升了公司双燃料主机行业地位。报告期内,公司生产船用低速柴油机364台、同比增长29.07%,生产船用低速柴油机功率5,971,008KW、同比增长46.19%。

  报告期内,公司船用中速柴油机在工程船和主流船型辅机市场持续向好,连续中标三航局、广船国际、大连中远等多个项目,实现持续批量接单;主机陆续签订鼎衡、枫叶船厂等多个项目,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固。2022年,公司生产船用中速柴油机734台、同比增长52.54%,生产船用中速柴油机功率141,2471KW、同比增长57.74%。

  报告期内,公司船用高速柴油机产销保持增长,年内签订了中山消防船、500T渔政船、大船海工2万吨半潜船、711所1200T风电安装船等项目。2022年,公司生产船用高速柴油机183台、同比增长5%,生产船用高速柴油机功率185,817KW、同比增长2%。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综合电力推进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以“战略+营销”作为业务发展的主要业绩驱动力,不断的提高混合动力和电力推进产品业务占比,加强高端智能船型市场开拓;此外公司充分的利用武汉、珠江、上海、洱海等区域的资源优势,加大上述地区新项目拓展。年内完成珠海港(000507)2600HP拖轮、广州130客位纯电动游船、3500吨俄罗斯浮吊船、“鄂海巡0722”纯电动公务船、漳河水库80客位电动船、武汉利记系列电动船、三峡“130型”散货运输示范船、上海市一江一河首批纯电池游览船、云南首条绿色Ⅲ级洱海纯电池游览船等船舶综合电力系统交付,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民用综合电力领域的龙头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船用机电装备经营稳中有进。自主品牌锚绞机和电动锚绞机合同占比再创新高,订单质量逐步提升,签订了首台套全电动克令吊合同,LNG船机电装备订单突破2亿元;行业首台搭载远程操控系统的智能锚机和国内首台绿色智能电动舵机交付使用,风电安装船用提升齿轮箱SJ265批量供货。2022年,公司生产锚绞机634台、同比增长16.76%,合同金额1.82亿元、同比增长27.64%。公司生产锚绞机99台、同比增长26.92%,合同金额1.03亿元、同比增长38.06%。公司生产船用齿轮箱155台、同比增长23.02%,合同金额1.04亿元、同比下降24.09%。

  公司持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的优点,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大力推动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公司应用产业实现新签合同236.40亿元、同比增长1.38%,完成工业总产值186.44亿元、同比下降1.88%。

  (1)燃气动力:报告期内,基于首台进口25MW燃气轮机大修项目,与海外补充签订3台燃气轮机修理合同;签订36套燃气轮机涡轮叶片供货合同,实现了燃气轮机热端部件批量出口,有望快速扩大燃气轮机“产品+服务”一体化产业规模;承担的首台海外进口燃机大修完成交付,打开了海外维修和大修市场。2022年,公司新签燃气轮机制造合同20台套、同比增长185.71%,合同金额17.8亿元、同比增长219.57%;交付燃气轮机2台套、同比增长100%,合同金额1.6亿元、同比增长99%。

  (2)蒸汽动力:报告期内,公司签订了黑龙江省内首套具备高技术的LUMMUS工艺丙烷脱氢装置废热锅炉订单,提升了公司在余热锅炉市场的形象;公司背压汽轮机产品首次进入垃圾焚烧及发电市场,拓宽了应用场景。2022年,公司新签余热锅炉合同8台套、同比增长85%,合同金额1.8亿元、同比增长75%;交付余热锅炉6台套、与上年持平,合同金额1.4亿元、同比增长37%。公司新签背压汽轮机合同7台套、与上年持平,合同金额1.2亿元、同比增长30%;交付背压汽轮机5台套、同比增长25%,合同金额1亿元、同比增长1.6%。

  (3)化学动力:报告期内,公司汽车铅酸电池替换市场新开发经销商199家(其中SAIL渠道商142家),促进公司汽车电池经销商网络向县域市场、薄弱市场延伸,农机起动电池销量突破百万;获得宝马、奔驰、上汽通用、一汽丰田、极氪、悦达起亚新车型AGM产品项目定点,有助于在新能源车用AGM产品上形成新的支撑。公司在锂电储能方面,取得PCS认证、电池模组认证和电池簇认证,并先后中标3个储能电站项目;在出口方面,出口5G微站储能产品7000余台,家庭储能产品新签订单约10万套。2022年新签锂电储能产品5.06亿元、同比增长209.77%。

  (4)别的业务:在桥梁领域,先后完成南京仙新路长江大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等一批索鞍索夹交付;在港机领域,中标深圳大铲湾等批量集装箱岸桥项目,首次“借船出海”承接国外卸船机项目,首个自主集成的自动化港机项目在山东济宁港落地应用。

  公司认线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公司生产经营各环节,推动节能减排装备、绿色船舶装备、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发展。

  (1)节能减排装备:在风电配套产品领域,公司风电主增速箱及偏航变桨齿轮箱新签合同分别超过1,000台、60,000台,年内交付分别超过300台、38,000余台,推动了公司海陆风电配套业务发展。在陆上电站领域,公司核应急发电机组实现了国内的全部11台机组100%签约,巩固了公司核电应急发电领域龙头地位;在清洁陆上电站领域,公司继签订25台沙特红海生物质燃油内燃机电站合同后,又签订了B100燃料光柴互补内燃机发电站合同,体现了公司在陆电绿色能源市场的综合实力。

  (2)绿色船舶装备:在船用主辅机领域,公司环保业务产品(SCR)型谱已覆盖公司低速全系列发动机产品;“绿色珠江”示范船的100台CHD620BL6MPI船用气体机年内完成交付;双燃料主机产销再创新高,全年双燃料主机合计交付45台,同比增长155.17%,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在沿海、内河智能船舶领域,公司利用在军用综合电力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前期大量民用示范船积累的市场资源,承接/交付了数十艘绿色智能船舶;“广州130客位纯电动游船”、丹江口库区首艘纯电动公务船“鄂海巡0722”、“漳河水库首批80客新能源客船”等船舶均使用了公司自主研制的高安全性船用锂电池包、锂电池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巩固了公司在国内沿海、内河智能船舶领域的领头羊。在海工风电领域,公司以核心动力和机电设施带动工程总包,成功签订了5座风电安装平台,进一步确立了在国内海上风电安装市场的领先优势。

  (3)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风帆公司成立了河北雄安分公司,通过自主回收和委托回收两种运营模式独立运作废铅蓄电池回收项目,陆续与湖南金翼、内蒙古康德利等冶炼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铅材产品购销环节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产业链延伸闭环;此外,全面对接试点省份并按要求布点建站,取得15个省市区的回收资质或试点批复,全年实现废铅蓄电池回收量25.50万吨,资源回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

  (4)新能源储能:在储能电池的电芯生产、PCS、EMS管理系统、系统集成领域,公司与华为、科陆公司、赣锋锂电、比亚迪(002594)、平旦科技等公司进行全方位合作,初步具备了储能系统整个产业链条保障能力;在储能电站领域,公司中标内蒙古正镶白旗30MW/60MWh储能项目、甘肃平山湖风电60MW/120MWh储能项目、新疆和硕5MW/10MWh储能项目等3个新能源储能电站项目,合同金额合计超过2亿元,代表公司在储能电站领域初步形成竞争力。

  公司充分的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主持或参与行业重大研发技术、标准制修订,组织承担行业研讨活动,积极与行业伙伴进行密切交流合作,采取项目合作、联合开发等形式,共同推进行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主持或参与标准制定与发布40项,其中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21项。

  (1)燃气动力:公司掺氢燃气轮机研发取得重大进展。2022年完成掺氢燃机部件试验台安全改造及试验件安装调试,完成掺氢比例20%试验验证、30%燃料燃烧室首轮试验验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柴油机动力:完成CHD622V20BCR柴油机研制并取得CCS船级社型式认可证书,6L40/52G气体机、40/52柴油机系列化开发、CS27智能柴油机研制、14PC2-6B柴油机设计和DE23柴油机等新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球首台配置新一代iCER系统的双燃料主机CMD-WinGD7X62DF-2.1、6G60ME-C10.5GI高压双燃料主机等产品顺利推向市场。

  (3)化学动力:冲连结构AGM50Ah电池获得宝马认可,EFB+新产品取得德国大众BMG认可;工艺改进后的EFB电池连续17.5%循环寿命超过1020次,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完成高镍及LFP高功率低成本电池体系、255Wh/kg类固态电池体系推广应用和锂一次电池工艺整套开发;驻车空调用AGM电池和30Ah电芯(铅酸+锂电)复合电池开发成功。

  (4)核动力(设备)装备:公司研制的“华龙一号”机组核电常规岛汽轮机主盘车装置成功通过中广核样机鉴定,公司成为国内唯一的核电常规岛主盘车装置研制生产厂商,设备填补了国内大扭矩电动盘车装置的空白,有望对现役进口设备实施国产化替代。

  (5)机电配套装备:完成国际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18MW风电主齿轮箱研制;10MW半直驱海上风电齿轮箱完成研制并批量供货,扭矩密度达到185Nm/kg,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风电偏航变桨齿轮箱第二代产品9个扭矩平台的研制,扭矩密度提高10%,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公司所处行业可细分为燃气动力、蒸汽动力、柴油机动力、全电动力、化学动力、热气动力、核动力(设备)及机电配套等。

  燃气轮机主要使用在于发电、舰船和机车动力、管道增压等能源、国防、交通领域,处于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高端,它代表了多理论学科和多工程领域发展的综合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技术基础、科学技术水平、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象征,是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燃气轮机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如GE、SIEMENS、三菱日立、Soar、MAN等,这一些企业具备自主研制生产系列化燃气轮机关键动力装备的技术和生产实力,建立了较为科学、完整和系统的研发生产体系。为了应对更加严苛的碳排放政策,GE、SIEMENS、三菱日立均开始研制燃氢燃气轮机,目前GE、SIEMENS、哈电通用燃气轮机均已开发出掺氢燃气轮机。美通社预计全球燃氢燃气轮机市场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30亿美元,并且在2030年以前以每年9.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蒸汽动力主要可分为船用蒸汽动力和工业用蒸汽动力,技术及市场主要被SIEMENS、MAN等垄断。舰船用蒸汽轮机主要作为常规动力/核动力水面舰船及核动力水下舰艇的动力装置。核动力舰船/舰艇的推进方式是将压水堆产生的核能转变成高温度高压力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再通过减速齿轮箱带动螺旋桨进行推进。工业用蒸汽动力可以轻松又有效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主要使用在于高背压汽轮机、低参数汽轮机、光热再热汽轮机和余热锅炉等产品。高背压汽轮机能够在实现工业供汽的同时,驱动发电机发电或代替电动机拖动泵类、风机等设备,实现能源的阶梯利用,可完美替代高压减温减压器;低参数汽轮机可使用工业领域中的废汽、乏汽,将余压、余热再次利用,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光热再热汽轮主要使用在于机塔式、槽式或分布式光热电站的光热汽轮机,可有效提升光热发电的热能利用效率;余热锅炉主要回收高温烟气余热,将高温烟气变成低温烟气排入大气,提高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的利用率。

  柴油机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机动性,在船舶海工、汽车机车和电力等多领域具备比较好的应用。柴油机按照转速可大致分为低速机、中速机和高速机。

  低速机大多数都用在各种散货轮、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民用大船。目前全球低速机被三大品牌(MAN、WinGD、J-Eng)垄断,其余厂商多为专利授权生产;全球低速柴油机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于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主要有中船发动机、中船动力集团、现代重工、斗山发动机、STX、三井造船、联合柴油机、日立造船、川崎重工等企业。随着IMO要求到2030年航运的碳排放总量与2008年相比至少减少40%,到2050年碳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至50%,低碳的船舶动力将会促进凸显市场之间的竞争优势。

  中速柴油机为海军多种舰船、远洋船舶提供主辅机以及为陆用电站提供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由于近海航行船舶随国家环保法规的日益严苛,老旧船的动力更新提上日程,江海直达船和近海航行船舶等新船市场被看好。民船用中速机市场基本由国外的MAN、大发和卡特彼勒等品牌垄断,国产品牌多用于内河船和沿海船,尚未打开国际市场。

  高速机大多数都用在旅游船、渔船、高速船、挖泥船等小型船舶,还有地面车辆使用的高速机。近几年,潍柴、淄柴、玉柴等公司纷纷将陆用产品拓展至船用,250-1,000KW的高速机品牌型号众多,竞争激烈。

  船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通过电力网络为推进系统、通信、导航与探测系统和日用设备等提供电能,实现全舰能源统一供应、分配、使用和管理,是全电化船舶的标志。目前豪华游轮、破冰船、海工船新建船舶几乎全部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其他慢慢的变多种类的船舶如打捞船、海监船、化学品船、风电安装船、内河(内湖)游船也开始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在低压电力推进系统集成方面,我国企业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国内除了部分科研单位外,开展集成技术探讨研究的设备生产企业较少,缺乏完整的的电站成套设备能力。全球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供应商以ABB、GE和SIEMENS等为代表,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汽车低压电池行业:对于传统燃油乘用车来说,大多数都用在瞬间大电流点火开启发动机,目前主流电动汽车低压电池仍使用铅酸蓄电池,少部分汽车开始使用12V锂电池;对于燃油商用车,为提升驾乘感受,车主普遍选择加装驻车空调,主流驻车空调电池使用24V铅酸电池,少部分使用24V锂电池。公司在汽车低压电池领域主要竞争对象为骆驼、柯锐世等。

  废旧电池回收行业:近年来,监管部门制定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新固废法”等政策法规,规范了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和再生,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在铅酸电池回收领域主要竞争对象为国内主要铅酸电池制造商和还原铅冶炼厂。

  储能行业:根据中国储能网,预计到2025年全球累计部署的储能系统总储能容量将达到362GWh,其中户用储能已成为全世界需求增速最快的领域,中国有望超过欧洲和美国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储能市场。

  热气机动力主要使用在于特种船舶动力系统、分布式能源、以及工程机械配套产品供货和特种流体泵。目前世界上具备热气机研发生产能力的公司不多,在大功率开发领域主要是瑞典的

  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1)》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在建装机规模接近4000万千瓦;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运和在建装机容量将达2亿千瓦左右,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左右。根据“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发布,2022年产业链联盟已完成非能动余热排出阀、1E级磁浮子液位计等11项“国和系列”整机设备国产化攻关,2023年将实现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

  在船海工程装备方面,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船舶海工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仍将持续,会制约新造船市场的节奏,难以推动船舶海工市场出现大繁荣。目前,公司产品有拖带系统(锚绞机、舵机、吊车、拖缆机、鲨鱼钳、锚泊定位系统等)、海洋起重设备(海工吊机)、平台升降系统(电动齿轮齿条式、液压齿轮齿条式、液压插销式、绞车式等)、推进及动力定位系统(主推调距桨、侧推、全回转舵桨、喷水推进装置等)、液货装卸系统(透平货油泵系统、电动深井泵系统、液压潜液泵系统、FPSO外输系统等)等5大系统及相应产品系列,芬兰MacGregor、日本MASADA、挪威TTS、中远集团及江苏政田具有较强竞争力。

  在齿轮传动方面,工业专用齿轮箱及齿轮装置应用在船舶、建材冶金、风力发电等行业,福伊特公司、弗兰德公司占据着高端市场,国内的中国高速传动、杭齿前进(601177)占有一定的市场。

  中国动力主体业务涵盖燃气动力、蒸汽动力、柴油机动力、综合电力、化学动力、热气机动力、核动力(设备)等七类动力业务及机电配套业务,为集高端动力装备研发、制造、系统集成、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动力需求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基本的产品为:燃气轮机,汽轮机,柴油机,电机、电控设备,蓄电池,热气机,核电特定种类设备,船用机械、港口机械,海工平台,齿轮箱等。

  中国动力为控股型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主要是通过下属子公司进行。公司下属子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为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经营模式和产销结合、市场预测的综合经营模式。按照交货期限的长短,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可分为交货期超过1年的长期合同和交货期小于1年的短期合同。

  公司在中小型燃气轮机(5-50MW)拥有数十年的技术积累,燃机产品覆盖了船舶动力、工业驱动及发电等领域,在国内中小型燃气轮机行业中具备领头羊。与国际一流燃机厂商相比,公司自研的25MW级燃机产品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但公司燃机功率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因此企业主要采取自研产品和系统集成两种供货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CGT25系列机组作为公司主打的自研产品,累计已交付数十台套并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公司与德国SIEMENS、日本三菱日立等国际一流燃机厂商具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系统集成业务。在多功率段产品研制上,公司已开展了15MW至40MW的三型机组样机试验,并有序推进其他功率段的产品;同时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自2021年以来,公司主动开展了掺氢燃气轮机研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掺氢比例20%和30%试验验证。

  在军用领域,公司是我国海军燃气轮机的主要供应商,目前已拥有6MW、25MW燃机成型机组及涡轮增压机组等系列成熟产品。6MW燃机具备自主大修能力,25MW燃机及涡轮增压机组具备国产化设计、集成及供货能力,能够很好的满足大中型船舶主动力需求。

  在民用市场,企业具有25MW海上平台用双燃料燃气轮机发电机组、15-30MW海上平台发电机组、30MW级国产燃驱压缩机组的国产化集成配套及供货能力;同时拥有德国SIEMENS、日本三菱日立等厂商2.5MW-110MW功率段产品的系统集成供货能力。

  公司在国内汽轮机领域处于领头羊。在军用领域,公司是我国唯一大型舰船用汽轮机装置总承单位,占据100%市场占有率。在民用领域,公司特种锅炉先后承担了100余个电厂70多种型号200余台(套)余热锅炉及旁通烟道系统的设计、制造,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公司的中高背压汽轮机大范围的应用于石油化学工业、煤炭化工、冶金等行业,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光热再热汽轮机能轻松实现替代进口SIEMENS、MAN的产品;低参数汽轮机用于电厂大机组供热抽汽口与热网加热器之间,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公司正在加速推进余热锅炉、汽轮机、储能设备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在军用领域,公司在海军中速、高速柴油机装备中处于绝对领头羊,占比超过90%。公司是海军舰船主动力科研生产定点单位,承担大量海军装备制造任务。

  在民用领域,公司基本的产品为高、中、低速船用柴油机及柴油发电机组。在低速柴油机领域,公司具备拥有缸径330-980mm范围全系列二冲程船用柴油机制造、调试、服务能力和经验,产品所配船舶涵盖了从散货、油轮到集装箱船等几乎所有主流船型,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中高速柴油机领域,公司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舰船、海洋工程、公务船、工程船舶、远洋渔船、游艇和陆用电站、煤层气发电、核电、油田、特种车辆、工程机械等市场。

  在军用领域,公司承担了我国海军现役及在研的绝大部分电力推进装置的研制供货任务,是国内实力最强、产品线最完整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供应商。近年来电力推进系统在军舰上的应用功率持续不断的增加,随着舰艇自身高隐声性能的需要及新型装备对电力需求的增加,综合电力推进的应用场景范围预计将不断扩展。

  在民用领域,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综合电力推进已成为船舶动力技术升级换代的主要方向。公司作为国内电力推进系统的领先供应商,能够自主提供包括变频器、电动机、能量管理系统、推进操控系统等核心设备和系统。近年来,公司统筹资源,率先在新疆、湖北、安徽、福建、江苏、大湾区、海南、云南等地提供新能源电动船舶,共计提供近百套新能源电动船舶动力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在军用领域,公司是国内水面水下舰艇用电池、水中兵器动力电源及深海装备特种电源的主要生产单位;同时涉及军用牵引车辆、装甲、航空和单兵瞄准、夜视、电子设备等装备用电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民用领域,公司的铅蓄电池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电力、通讯、铁路、船舶、物流等领域。公司在汽车低压电池市场处于第一梯队,是国内同时为奔驰、宝马、大众、奥迪、通用等国际车厂的中高端车型提供起停用蓄电池的生产厂商;在锂电储能领域,公司处于起步阶段,报告期内中标内蒙古正镶白旗30MW/60MWh储能项目、甘肃平山湖风电60MW/120MWh储能项目、新疆和硕5MW/10MWh储能项目等3个新能源储能电站项目,合同金额合计超过2亿元。

  公司在该领域国内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在行业内尚无竞争者。为应对小核动力、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公司积极开展MW级热气机、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闭式布雷顿循环发电等关键技术开发工作。报告期内,公司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发电系统性能测试全面完成,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公司核动力业务最重要的包含核电工程设计、核电前后端工程和辐射监测。公司参与了包括大亚湾、红沿河、宁德、阳江、防城港、台山等国内核电站建设。

  在核电工程设计方面,公司背靠国内少数拥有核安全设备设计的专业设计院所,与中广核设计企业共建核电站系统三维设计平台;同时在核取样、核三废、应急柴油发电机辅助系统模块设计等方面有一定设计能力。在辐射监测方面,二代半机组(CPR1000堆型)的电厂辐射监测系统和厂区(环境)辐射监测系统国产化及新型三代核电设备研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国内核电站厂房辐射监测系统(KRT系统)市场占有率处于第一梯队。

  在船舶配套产品方面,公司是国内民船配套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拥有门类齐全的专业化配套能力,公司锚绞机和舵机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头羊;在齿轮传动方面,公司打破了福伊特公司、弗兰德公司等公司在高端齿轮箱的技术垄断,并在国内舰船装备、建材火电装备、偏航变桨等齿轮传动领域具备一定的优势。

  公司作为国内海军舰船动力及传动装备的主要研制商和生产商,长期以来坚持以军为本、以军促民的发展的策略,深耕所有的领域,形成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管理。报告期内公司整合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柴油机业务,公司控股子公司中船柴油机持有中船

  发动机、陕柴重工、河柴重工、中船动力集团100%股权,公司柴油机动力业务竞争能力较前一报告期有明显提升。除柴油机业务外,公司其余各项业务所属行业的竞争格局未发生大的变化,未出现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公司核心竞争力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依托中国船舶集团及对应业务的科研院所,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大批前沿科技成果,是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公司不断深化科技战略研究,加快建设以军促民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统筹推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积极落实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产学研相结合,科学构建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研发体系。

  公司下属多个业务板块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大量上下游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资源。多年的信誉积累,深受包括全球各大船东、各大知名汽车厂商以及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神华(601088)等众多“一带一路”项目业主和国际知名公司的信任,是公司未来稳健发展的基石。

  公司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确保旗下子公司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充分关注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体验和认知。在民过程中创建了一批在行业、地区、全国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风帆、重齿、火炬、WMMP、海西重机、沪东重机、中船三井等品牌深入人心,良好的口碑大幅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影响力及竞争力。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集聚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洞悉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6,069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通过多年的实践,公司制定和实施了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经营管理队伍、科技研发队伍和技能人才队伍。

  公司作为动力装备公司,主营业务七类动力板块涵盖了目前市场上全部主流动力系统类型,能够满足广泛的应用场景,不会因为客户所需动力类型的转换给公司业务开展带来巨大冲击。另外,当出现技术升级迭代或者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时,公司也能基于目前的产品技术第一时间进行升级改造,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在燃气动力、蒸汽动力、柴油机动力、综合电力、化学动力、热气机动力及机电配套业务领域均为我国海军主要供应商,为航母、潜艇、驱逐舰、护卫舰、军辅船提供动力及机电装备。

  多年来公司致力于把先进可靠的军用技术应用到民用市场,优质的品质使得相关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包括风帆公司的蓄电池、武汉船机的船舶配套产品和海工装备、重齿公司的齿轮箱、中船柴油机的高中低速柴油机、长海电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等产品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都作为行业标杆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了全球化的退潮之势,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有效配置的能力降低,导致全球生产与交易的效率下降、成本抬升。随着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供需关系失衡推高全球通货膨胀。欧美等主要经济体为了抑制通胀,采用大幅加息的方式,导致部分新兴市场出现了货币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情况,全球经济站在衰退边缘。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为2.9%,经济增长仍将放缓,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为5.4%,中国经济复苏将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公司所处行业格局及优劣势分析如下:

  国防开支是国际安全形式的风向标之一,全球和地区性安全问题持续增多,当前全球军费正进入新一轮上涨期,虽然我国国防预算持续增长,但国防预算增速及国防预算占GDP比重较西方军事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按照2022年我国GDP121.02万亿元、2023年GDP增长5%测算,2023年国防预算预计仅占GDP的1.22%),我国军费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库,2023年美国国防预算达8579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4%;据环球时报数据,日本2023年年度预算案将防卫费提升至约6.8万亿日元,是2022年度原始预算的1.26倍;印度2023至2024财年预算计划将国防预算提升至5.94万亿卢比,比此前初步估计的数据高出13%;北约国家倾向于将军费占GDP的比重调至2%以上。因此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国防预算仍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速。

  公司在海洋防务动力装备行业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行业发展预计不会对公司行业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在海洋防务动力装备主要优劣势为:

  优势方面:一是技术优势。公司背靠专业舰船主机/系统科研单位,在军用燃气动力、蒸汽动力、柴油机动力、综合电力、化学动力、热气机动力、舰船配套和舰船传动领域均具有国内一流的技术水平,具备较强的国防科技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二是配套优势。我国舰船/舰艇的总体研制单位和总装厂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单位,与公司在装备开发、研制、生产等环节均能够保持高效沟通、反馈,因此公司相较其他供应商具有天然的配套优势。

  劣势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在舰船高端装备方面,公司产品实现了批量供货,解决了舰船高端装备国产化的问题,但装备的技术参数、可靠性上与国际一流装备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据克拉克森研究,2022年随着需求下降叠加港口拥堵缓解,干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市场出现下跌,但随着能源供应紧张,油轮、LNG船等运费和租金攀升,创1990年来最好收益水平;虽然海运收益创出新高,但终端需求仍存在不足,2022年全球海运贸易量约为120亿吨,仍低于2019年前水平。2022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3%、55.2%和49%,全球18种主要船型分类中我国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且新接船舶订单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达到0.468,为历史最好水平。虽然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32.1%,但随着IMO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船舶营运碳强度指标(CII)评级等新规则生效,绿色低碳船舶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公司在船舶动力及配套行业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行业发展预计不会对公司行业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在船海产业主要优劣势为:

  优势方面:一是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公司控股股东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其下属有多家总装船厂与零部件厂商,产业链与供应链可靠,产品议价能力强。二是品牌、规模优势。公司通过整合中国船舶集团内部柴油机企业,已在国内船用低速机市场稳居第一;锚绞机、舵机台和船用克令吊等船用配套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三是技术优势。公司在船舶配套领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绿色低碳主机研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劣势方面:在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存在短板。相对于国际一流船舶配套厂商,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不高,相对较低的人工成本没有转化为产品价格优势,综合竞争力与国际一流厂商存在差距。

  2023年2月14日,欧洲议会正式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明确到2035年欧盟27国内停止销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海南省出台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也指出,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随着环保压力及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各大汽车厂商也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研制进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明显提升。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6%,较2021年13.4%的渗透率提升12个百分点。

  公司在汽车低压铅酸电池领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汽车低压电池领域有锂代铅的趋势,但目前公司已研制出汽车低压锂电池并取得多个项目定点,汽车行业发展预计不会对公司行业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公司在汽车产业主要优劣势为:

  优势方面:一是品牌优势。公司是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和东风汽车(600006)等国内各大汽车主机厂的常年合作伙伴,是奔驰、宝马配套AGM电池国内独家供应商。二是技术优势。公司拥有铅酸蓄电池行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实验室”,能够持续对铅酸电池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公司氢燃料电池技术依托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研究以及军品技术积累的优势,开展了燃料电池电堆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化以及工程化,初步形成氢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布局,并已实现小批量生产。

  劣势方面:公司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力量较为薄弱,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属于行业跟跑者。

  公司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履行企业使命,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矛盾、新挑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国家战略部署为己任,发挥上市公司特色优势,聚焦动力变革、资本变革、产业变革,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推动七类动力板块及机电配套产业深入协调发展,建设“以军为本、以军促民,世界一流的动力装备企业”。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战略定位:

  1.坚持军工核心突出,引领行业发展,做技术领先的高端动力装备供应商。充分发挥中国动力在动力系统研发设计、集成制造、设备配套、保障服务等综合优势,持续提升军工核心能力,按期优质完成各型装备生产任务,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持续增强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研发生产新一代高技术动力装备,致力于引领我国动力行业转型升级。

  2.坚持资本经营和产业经营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及集团公司战略,打造世界一流的动力装备龙头企业。切实发挥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战略实施,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推动“资本+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体制机制优化,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创新发展能力,将各个“单项优势”融合为“综合优势”,支撑国际领军动力装备龙头企业建设。

  “十四五”期间,公司经营水平显著提高,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稳步增长,战略新兴产业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研发投入水平持续提高;持续推动各专业板块整合并优化能力结构布局,与动力装备制造行业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为建设世界一流动力装备企业奠定基础。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公司董事会将持续推进管理层强创新、拓市场、保交付、细管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坚决完成好全年各项目标和任务;同时公司将切实履行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等关于上市公司规范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规范管理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充分发挥公司在动力系统研发设计、集成制造、设备配套、保障服务等综合优势,全面完成年度各型装备生产任务,积极承接新任务;积极做好自主可控燃气轮机、中高速柴油机以及综合电力系统等高性能动力、传动装备研制工作;持续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保障我国国防动力装备转型升级。

  船海配套产业与造船业、航运业景气度高度相关,基于未来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及公司在手订单的饱和度,公司后续将承接更加优质的订单,尤其是提高低碳燃料机型主机接单、优质客户接单占比;此外公司将继续增强船海配套业务的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海外服务能力建设,为增值服务订单承接提供有力支撑。应用产业方面,公司将深入优化产品配套结构,加大新能源汽车低压电池及驻车空调用24V电池的市场份额;积极稳妥布局风光储能市场,拓展家庭储能、便携储能、5G储能市场份额;同时继续做好优势品牌推广和营销数据体系、平台体系建设,注重市场大数据的动态管理、分析与评价,提高应用产业竞争能力。

  公司将继续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通过自研、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等形式深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卡脖子”环节攻关,推动核心零部件和关键设备自主可控。年内将推进20MW、6-16MW、28WM、50MW等新机型燃机的研制;开展iCER、温度传感器、高压油泵、WinGD主机燃油加热系统、高温阀等零部件国产化工作,完成CHD416V16性能样机研制、6DE23整机国产化研制、6L40/52G气体机优化等工作,开展甲醇、氢燃料高速机的研发工作;继续提升电芯和模组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开展BMS软硬件技术提升,持续跟进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

  2023年公司将着力推进“三大工程”建设,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一是推进以自主可控为核心的“链长工程”,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提升国产化率,为公司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推进以成本工程为核心的“管理提升工程”,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降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以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品牌工程”,聚焦主要产品,对标国际一流,大力推广自主品牌产品,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

  公司将持续推进风险管理,加强相关业务市场、技术、生产交付、采购与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落实“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管理措施,定期开展合同风险常态化排查工作,强化重大项目、购销业务、资金管理、资产安全等高风险领域内控监督。

  公司的船海配套业务与造船业和全球航运业密切相关。伴随着全球宏观经济“逆风”加剧,主要经济体大幅加息,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强,虽然2022年克拉克森海运指数创1990年有记录以来新高,但下半年海运市场各板块分化严重,全年海运贸易量仍未完全恢复;受此影响,国内新船订单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新接订单的下滑也传导到了公司的船海配套产品。另外,随着海运排放要求日益严格,船东每年对低碳燃料动力船舶的投资已超越传统燃料船舶的投资,LNG、甲醇燃料动力船舶比重明显提高,氨燃料、氢燃料动力船舶技术研发呈加速趋势。

  应对措施:一是做好新接订单的研判工作,多渠道了解客户实际经营与财务状况,选择低风险客户接单;二是做好在手订单的生产组织工作,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交付需求,合理组织排产,确保不发生严重拖期现象;三是坚持技术引领,整合科学技术研发资源保证氨、氢等新型燃料发动机研发进度,持续开展产品的升级换代;四是加快项目新建和改建进度,提高公司双燃料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为公司承接更多低碳发动机订单提供产能保证。

  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同比小幅增长,连续第14年产销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增长趋势明显,渗透率超25%。尽管从目前看,传统燃油车保有量然巨大且仍保持上升趋势,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持续的高增速,以及汽车低压锂电池替代影响,将对铅酸电池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持续利用自身技术研发优势,积极迎合产品升级换代需求。公司在强化内部管理和市场差异化拓展外,持续加大产品升级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紧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已完成起动电池、起停电池、弱混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的梯次迭代布局。

  公司铅酸蓄电池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金属铅,球形银粉主要原材料为金属银,柴油机等设备主要原材料钢材受宏观经济及供需情况变化影响;另外受俄乌战争等因素影响,以及部分国家对重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出口限制,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延续了2021年的高位运作时的状态,下半年价格相对回落,原材料采购成本仍存在一定压力。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执行集中采购制度,继续实施价格联动机制协商调整销售价格及收款进度,加强成本控制等手段,控制和缓解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生产经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公司深入推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减少相关成本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应对措施:动态跟踪把握人民币汇率升降的阶段性趋势,适时采取金融对冲工具控制汇率风险;同时尝试开通外汇资金池业务,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公司子公司均为生产制造类企业,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存在一定的环保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严格国家相关环保要求,加大环保设备投资力度,加快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改造进度,保证公司各项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量符合有关法律和法规要求。

  近年来,随着民参军企业逐步加入武器装备配套竞争,武器装备采购采购方式由过去的定点采购加速向公开对外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等多种方式转变,压缩了报价空间;此外根据武器装备定价规定,武器装备的最终价格需经军队审计确定,因此武器装备的最终价格可能与合同约定价格不一致,会对实际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从始至终坚持以军为本,把兴装强军、优质高效完成军工任务作为首责。后续将积极适应武器装备审价制度改革和批量采购梯次降价等要求,加强过程管控和成本策划,贯彻限成本、管成本、降成本、控成本的经济性工作理念,推动实现武器装备研制低成本可持续发展。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珠海港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风汽车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船舶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动力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神华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杭齿前进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绿色动力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